城市设计的隐形偏见,谁被排除在外?
日期:2025-11-03 15:48:33 / 人气:6

歌手郑智化控诉深圳机场残疾人服务缺失事件,引发了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问题的关注。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城市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隐形偏见,不同群体在城市中面临着被排除在外的困境。
一、事件缘起与焦点偏移
歌手郑智化微博控诉深圳机场廊桥和登机口空隙让轮椅无法通过,工作人员态度不佳,自己“连滚带爬进飞机”。深圳机场回应承认操作不规范并道歉,郑智化接受道歉并指出很多机场对残疾人不友善是普遍现象。然而,现场监控视频流传后,舆论反转,网友质疑郑智化夸大事实、借特权表达不满,事件焦点从残障人士出行障碍转向其是否滥用明星身份,而原本应关注的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问题被忽视。
二、城市设计中的隐形偏见
(一)敌意建筑与空间排斥
李欣媛分享骑电动车时交通动线不合理、红绿灯时长对腿脚不便者不友好的体验。吕一含提出“敌意建筑”概念,如公园长椅设计成不规则表面,让无家可归者难以久留。这体现了城市设计中存在聚焦于排斥的理念,明确区分受欢迎与不受欢迎的人群。
(二)不同区域设施差异
丁欣雨对比上海核心区域(如法租界)和小马路适合步行、有非机动车道,以及闵行等非核心区域设施混乱或缺失的情况。在香港电影院为轮椅使用者保留座位、上海有聋人蹦迪派对的例子,揭示出很多残障人群因设施不到位而被隐形,无法正常参与社会活动。
(三)设计以“标准身体”为导向
徐鲁青指出人们想象“一个身体”时多为男性身体,城市设计也往往以这种“标准身体”为模板。如闵行为汽车设计的区域,对行人极不方便,反映出城市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不同身体特征人群的需求,存在为特定群体服务的倾向。
三、残障与性别视角下的城市设计问题
(一)残障概念的转变
丁欣雨提到学界对残障的研究从医疗模型(将残障视为个人生理或认知缺陷)转变为社会模型(认为残障是社会态度、体制结构、空间设计或沟通方式造成的障碍),强调城市空间可能是“残障”的根源,让一些人无法以公民身份参与社会。
(二)性别与城市设计
徐鲁青和丁欣雨都提到“残疾”和“残障”的区别,强调社会加之的障碍。李欣媛以自身骑电动车和过马路等日常体验,反映出交通动线设计对不同人群的不友好。《看不见的女性》一书指出公共设施和交通出行设计不合理,女性是城市大众运输交通工具的重度使用者,但公共投资未关注其出行特征和需求;“必要出行”定义将照护出行排除在外,存在语言和意识上的偏见。此外,城市设计多以男性数据为基础,存在数据缺口,忽视了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人群的需求。
(三)残障的流动性与普遍性
徐鲁青认为残障是流动的、渐进的光谱,所有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面临残障,如脚趾受伤、耳朵听不见、近视等。科技公司的语音识别软件原本为老龄化设计,却被听障人士广泛使用,说明残障问题与每个人都相关,城市设计应考虑普遍的残障可能性,而非仅针对特定残障群体。
四、城市设计需求的内部分裂
(一)争议性设计与过度关注
丁欣雨提到广东部分城市地铁设立女性专属车厢,本意是保护女性免受性骚扰,但引发争议,被认为造成隔离,让相关群体处境显眼而不自在。徐鲁青认为这不是通过设置特殊车厢就能解决的问题,城市规划应让普通人参与决定空间使用。李欣媛以香港过马路设计考虑不同群体为例,强调设计应以需求为主,而非基于身份强行划分。
(二)高效与包容的平衡
李欣媛提出城市高效建设可能导致对边缘人士的冷漠,人们担心生活被影响而拒绝为残障人士等提供便利。徐鲁青质疑人们对生活被影响的过度担忧,认为应思考这种心态的根源。吕一含分享在伦敦坐公交时,大家对坐轮椅老奶奶的耐心等待,与城市追求高效形成对比,引发对城市设计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服务不同需求人群的思考。
五、理想城市的展望
(一)设计师的理想城市
李欣媛希望城市交通如科幻片般,巴士在空中飞,自行车、汽车、地铁各有专门道路。徐鲁青强调好的城市需要灰度,普通人能参与决定空间,如建筑师何志森看到的普通人对城市空间的改造。吕一含介绍维也纳的性别主流化策略,打造包容和性别中立的城市,让不同性别人群平等获取资源;还提及北京残障融合实验室,虽残障群体走出乌托邦会面临现实问题,但乌托邦的存在证明了对残障人群的刻板印象是错误的。
(二)城市人性化设计的挑战与希望
讨论指出城市人性化设计难以达成完美目标,但只要保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不断应对不同人群需求涌现的挑战,“乌托邦”城市会更接近理想生活,城市也将更加文明。
作者:天美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城市设计的隐形偏见,谁被排除在...11-03
- 谁在争先恐后喂养OpenAI这只“...11-03
- 红枣减产,期货价格为何反而大跌...11-03
- 河南首富,刚刚捐了一笔钱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