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凉皮迁徙记
日期:2025-11-03 15:38:12 / 人气:4
"
我是濮阳人,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爷爷在村里开饭馆,卖过水饺、烧鸡、羊肉、熬饼、油条、糟鱼、丸子汤,我从小是个吃货,虽然家里一直穷,但嘴上没吃过亏。我们村曾经是个好集,集上的吊炉烧饼、胡辣汤、壮馍,我也没少打秋风。有一样小吃,我打小没见过,在北中原濮阳,它也是个不过四十年的“外来物种”,可如今要给濮阳小吃排名,它可以拿下桂冠,这个小吃叫凉皮。
凉皮长什么样呢?它的原料是高筋面粉,经过洗面、沉淀、蒸制等多道工序,成品厚度约1毫米,提起来透光,抖起来不见裂痕。老板儿把凉皮切成条状,加入面筋块、黄瓜丝、焯过的豆芽、香菜、花生碎,最后淋上精心熬制的辣椒,一碗入口微辣、咬着弹齿、嚼着透香的凉皮就端上了吃家的小桌。
濮阳凉皮有薄有厚,薄的叫凉皮,厚的叫酿皮,后来还衍生出炒凉皮和裹凉皮,炒凉皮是热的,裹凉皮不切,用整张凉皮裹住食材,吃家拿着就走,边走边吃,泛着辣椒红的汁水沿着手心的爱情线蜿蜒流淌。
生意好的凉皮店外,往往有个吊炉烧饼摊,像一只寄居蟹。一口黑色铁锅倒置,外面糊着厚厚的泥灰,铁锅下方是炭火,手艺人打好烧饼,上年纪的还会左手托烧饼转动,右手用菜刀在烧饼边缘斜切出花纹,在表面刷油和糖,捏一撮芝麻撒上,然后右手背托住烧饼,芝麻面朝下,背面朝上,倒贴到铁锅,使芝麻粒对着炭。炭可以有火苗但不能有火头,三五分钟,烧饼焦黄,芝麻香四溢,用铲子沿铁锅一铲,滚烫焦嫩的吊炉烧饼就出锅了。就着热烧饼吃凉皮,香辣缠绕,冰火相交,让人口舌生津额头冒汗,吸溜着冷空气中和辣味,通体舒坦。
凉皮在濮阳街头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大约已经到了20世纪90年代,可它后来居上,很快风行小城。如今我回老家探望母亲,返京的时候总要买几份凉皮,再来一二十个吊炉烧饼。老板儿习惯了匆匆的赶路人,他们备好小箱,里面堆上冰袋,再把凉皮放进去,凉皮就沿着高速公路或乘坐高铁,分散到全国各个城市,那里总有他乡之客,在等着老家的这一口乡愁。
我住在北京通州大运河边,河边有个规模盛大的月亮河夜市,周末有上万人光顾,来自全国的小吃摊至少几百家,我发现了濮阳裹凉皮的摊位,生意只是还行,却意味着濮阳凉皮在最卷的夜市,已经有了小小的一席之地。过去买两份,跟老板攀谈,老板一听说我来自濮阳,有点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商丘人,专门去濮阳学的艺,濮阳人吃着可能不很地道。他这一提醒,我发现的确有个现象,那就是濮阳凉皮和全国各地的凉皮都不一样,濮阳人吃外边的凉皮,无一例外摇头叹气,矫情一句不如濮阳凉皮好吃。这份矫情我也有,因为事实的确如此。不管原料还是口味,濮阳凉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另外它还深具故事性,有了演义传说的味道。
濮阳是个古地名,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它最近一次成为地级市,是1983年从安阳地区独立,独立的原因是在濮阳发现了中原油田。中原油田的第一口井在我出生的小濮州村村西,那是1975年,第二年我出生了,又过了七年濮阳建市。有了市就得有学校,父亲带着我进城,从一名乡村教书先生变成市里的小学教师,我十一岁出门远行,成了城里孩子。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油田打出石油以后,中原石油勘探局成立,一二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工人云集濮阳,黄土中矗起了高耸入云的井架子,以及不知疲倦的磕头机,这就需要工厂制造钻井机械。在青海湟中县有一家“大三线”兵工厂,主要生产高射炮和反坦克导弹。这家兵工厂颠沛流离,先从重庆一家高炮厂迁到青海,赶上了1985年百万大裁军,军工企业大规模“军转民”,兵工厂需要自谋生路。
不知中原油田哪位高人发现了这家工厂,也不知是谁自告奋勇前去游说,濮阳可是诞生过商鞅、子贡、张仪、吴起的地方,游说这事是渊源有自,特别善于做思想工作,把新生的中原油田描绘成了流淌着牛奶和蜜的希望之地。
最终对方心动了,一群人从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湟水出发,从青海的深山一路东来,过兰州,过西安,出函谷关,穿过太行山,来到黄河下游的濮阳,改名为濮阳第一机械厂,也就是现在的“一机厂”,1987年筹建,1991年试产。
“一机厂”的确辉煌过,他们生产的石油机械设备除了供应中原油田,还销往华北、大港、胜利油田,厂里职工超过千人。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这几家油田进入90年代产量连年下滑。倒霉的“一机厂”只过了三年好日子,赶上了国企改革,破产了。那两年,刘欢忙着到处唱《从头再来》激励士气。“一机厂”工人有的重返青海,有的留在濮阳苦苦求生。
本地人下岗了可以回家种地,至少能投亲靠友,濮阳用人之际,同学战友亲戚邻居帮忙找个工作不是一件难事。“一机厂”职工在当地举目无亲,年轻人说普通话,年龄大的一口西北方言,根本融不进濮阳人的朋友圈,更遑论找份工作糊口。
那时我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已然听到不少关于“一机厂”的悲惨故事,和所有落魄不堪的国营厂矿一样,流传着“全家饿得吃不上饭”“几块钱熬过一星期”“被迫从事特殊行业”的段子。一则流言被传得有鼻子有眼,说濮阳一家养鸡场报案,他们的鸡饲料频频失窃,警察前去侦查,发现有饲料洒落的痕迹,沿着饲料一路追踪,走进“一机厂”家属院,在一户职工的厨房里破了案。鸡饲料正在锅里咕嘟嘟开着,这户人家正等着他们的“晚餐”。故事荒诞不经,却让人心酸不已,成了类似“秦琼卖马”的悲剧演义。
摩西走投无路的时候求上帝,这些来自青海的机械工人,最为落魄潦倒的时候想起了老祖宗。不知谁家灵机一动,一辆小车推出青海特色的酿皮。青海酿皮又叫青稞酿皮,原料是青稞面,更厚,更筋道。他们改成了中原的小麦面粉,做成更薄的凉皮,又借鉴四川辣椒的方法,把辣椒炸得更香,还加入了花椒的麻味,放进大大的面筋块,恐怕濮阳人不买账,辱了青海人的名声。我试着体会那种心情,建国后几十年里领着上百元月工资的工人老大哥,为活命成了小商小贩,推着小车街边叫卖凉皮的挫败感,他们不会意识到,即使意识到也未必自豪,他们将成为一道新的中原美食的“祖师爷”,成为凉皮界的鲁班。
三十年过去了,凉皮已经遍地开花,而“一机厂凉皮”在濮阳享有“井冈山”“光明顶”“黑木崖”一样的地位,既是凉皮的总舵,也是符号和图腾。听说“一机厂”当年的老师傅,有的成为上游,做着凉皮批发的买卖,一年有几十万的收入。我回到濮阳吃凉皮,经常遭到家人、发小的嗔怪,“哎呀你咋去了那一家啊,那家不正宗。”从他们嘴里,我听到总部茶水房、井下凉皮、红宇、爽爽、老李、老城老六等数不清的名字,每个人都有个私人榜单。我感慨的“好吃”,被濮阳人按“劲道”“辣椒好”“凉皮口感好”“面筋不错”“花生碎香”“裹的好吃”等标准划分为众多流派。
一种食物成为当地文化的路上,少不了文艺作品的加持。2008年,濮阳有个年轻人发了一首说唱歌曲《七凉皮》,短时间风靡濮阳,有成为“市歌”之势,“七”在濮阳老城话就是“吃”,他们还把“说”读成“薛”。其中歌词写道:“老板,来三份凉皮,要卷列。多放点黄瓜,不要芫荽,再放点辣椒。我们这儿的特产就是凉皮商标一机厂,来到濮阳一定要尝尝,我一天不七凉皮我就膈应得慌,两天不吃凉皮心里就发慌,三天不吃凉皮我就饿得慌,四天不吃凉皮我嗝了屁拉,姐妹们。我的意思是我每天都要七凉皮,最近检查我得了阑尾炎,以后都不能吃凉东西,以后如果没有凉皮,我杂活,我杂活!”
一生生活在当地的濮阳人,用行动表达对凉皮的情感,凉皮渐渐侵入各家的餐桌,一碗凉皮一个烧饼成了一顿饭,我批评老弟不给侄子侄女炒个菜,他理直气壮地反驳:“凉皮里面啥都有啊,要面有面要菜有菜。”而我这样年轻时离家,中年以后又频频回家乡的人,在归乡与离乡之间反复拉扯,就把凉皮当成了乡愁的符号。凉皮用三十年的短短时间,与数百年的烩面、壮馍、胡辣汤、吊炉烧饼平起平坐,甚至取而代之,这是一个奇迹。
看陈晓卿的纪录片《风味人间》,其中一期讲述小麦的故事。小麦起源于两河流域,一路东传到我国北方,我看到伊朗人用面粉做的“小石子馕”,新疆人坑里烤出的馕,逐渐演变成我们河南的吊炉烧饼,更小更精致,其实是一样的东西。小麦的迁徙用了几千年,从馕到吊炉烧饼至少几百年,青海的酿皮成为濮阳凉皮,用了三十年。凉皮的迁徙,是一部极简却完整的人类学演变史。
2020年我去青海旅行,湟水清澈,颜色如青海酿皮的深绿。湟水在甘肃注入黄河,黄河路过濮阳,泛着一种浑浊、不透明的白,颜色与青海酿皮的“分支”——濮阳凉皮有些仿佛。“一机厂”前身所在的湟中县,如今已是西宁湟中区,我路过西宁,走进一个菜市场,找到酿皮摊,吃了两碗颜色黑绿的酿皮,默默地表达对青海人的感激。青海人并不知道,他们最普通不过的酿皮,是我们濮阳凉皮的先祖,它救过几百离乡背井的青海人的命,它经过改良和演变,成为河南北部一座小城每天牵挂的小吃,滋养着百万人的舌尖和胃。
"
我是濮阳人,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爷爷在村里开饭馆,卖过水饺、烧鸡、羊肉、熬饼、油条、糟鱼、丸子汤,我从小是个吃货,虽然家里一直穷,但嘴上没吃过亏。我们村曾经是个好集,集上的吊炉烧饼、胡辣汤、壮馍,我也没少打秋风。有一样小吃,我打小没见过,在北中原濮阳,它也是个不过四十年的“外来物种”,可如今要给濮阳小吃排名,它可以拿下桂冠,这个小吃叫凉皮。

凉皮长什么样呢?它的原料是高筋面粉,经过洗面、沉淀、蒸制等多道工序,成品厚度约1毫米,提起来透光,抖起来不见裂痕。老板儿把凉皮切成条状,加入面筋块、黄瓜丝、焯过的豆芽、香菜、花生碎,最后淋上精心熬制的辣椒,一碗入口微辣、咬着弹齿、嚼着透香的凉皮就端上了吃家的小桌。
濮阳凉皮有薄有厚,薄的叫凉皮,厚的叫酿皮,后来还衍生出炒凉皮和裹凉皮,炒凉皮是热的,裹凉皮不切,用整张凉皮裹住食材,吃家拿着就走,边走边吃,泛着辣椒红的汁水沿着手心的爱情线蜿蜒流淌。
生意好的凉皮店外,往往有个吊炉烧饼摊,像一只寄居蟹。一口黑色铁锅倒置,外面糊着厚厚的泥灰,铁锅下方是炭火,手艺人打好烧饼,上年纪的还会左手托烧饼转动,右手用菜刀在烧饼边缘斜切出花纹,在表面刷油和糖,捏一撮芝麻撒上,然后右手背托住烧饼,芝麻面朝下,背面朝上,倒贴到铁锅,使芝麻粒对着炭。炭可以有火苗但不能有火头,三五分钟,烧饼焦黄,芝麻香四溢,用铲子沿铁锅一铲,滚烫焦嫩的吊炉烧饼就出锅了。就着热烧饼吃凉皮,香辣缠绕,冰火相交,让人口舌生津额头冒汗,吸溜着冷空气中和辣味,通体舒坦。
凉皮在濮阳街头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大约已经到了20世纪90年代,可它后来居上,很快风行小城。如今我回老家探望母亲,返京的时候总要买几份凉皮,再来一二十个吊炉烧饼。老板儿习惯了匆匆的赶路人,他们备好小箱,里面堆上冰袋,再把凉皮放进去,凉皮就沿着高速公路或乘坐高铁,分散到全国各个城市,那里总有他乡之客,在等着老家的这一口乡愁。
我住在北京通州大运河边,河边有个规模盛大的月亮河夜市,周末有上万人光顾,来自全国的小吃摊至少几百家,我发现了濮阳裹凉皮的摊位,生意只是还行,却意味着濮阳凉皮在最卷的夜市,已经有了小小的一席之地。过去买两份,跟老板攀谈,老板一听说我来自濮阳,有点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商丘人,专门去濮阳学的艺,濮阳人吃着可能不很地道。他这一提醒,我发现的确有个现象,那就是濮阳凉皮和全国各地的凉皮都不一样,濮阳人吃外边的凉皮,无一例外摇头叹气,矫情一句不如濮阳凉皮好吃。这份矫情我也有,因为事实的确如此。不管原料还是口味,濮阳凉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另外它还深具故事性,有了演义传说的味道。
濮阳是个古地名,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它最近一次成为地级市,是1983年从安阳地区独立,独立的原因是在濮阳发现了中原油田。中原油田的第一口井在我出生的小濮州村村西,那是1975年,第二年我出生了,又过了七年濮阳建市。有了市就得有学校,父亲带着我进城,从一名乡村教书先生变成市里的小学教师,我十一岁出门远行,成了城里孩子。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油田打出石油以后,中原石油勘探局成立,一二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工人云集濮阳,黄土中矗起了高耸入云的井架子,以及不知疲倦的磕头机,这就需要工厂制造钻井机械。在青海湟中县有一家“大三线”兵工厂,主要生产高射炮和反坦克导弹。这家兵工厂颠沛流离,先从重庆一家高炮厂迁到青海,赶上了1985年百万大裁军,军工企业大规模“军转民”,兵工厂需要自谋生路。
不知中原油田哪位高人发现了这家工厂,也不知是谁自告奋勇前去游说,濮阳可是诞生过商鞅、子贡、张仪、吴起的地方,游说这事是渊源有自,特别善于做思想工作,把新生的中原油田描绘成了流淌着牛奶和蜜的希望之地。
最终对方心动了,一群人从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湟水出发,从青海的深山一路东来,过兰州,过西安,出函谷关,穿过太行山,来到黄河下游的濮阳,改名为濮阳第一机械厂,也就是现在的“一机厂”,1987年筹建,1991年试产。
“一机厂”的确辉煌过,他们生产的石油机械设备除了供应中原油田,还销往华北、大港、胜利油田,厂里职工超过千人。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这几家油田进入90年代产量连年下滑。倒霉的“一机厂”只过了三年好日子,赶上了国企改革,破产了。那两年,刘欢忙着到处唱《从头再来》激励士气。“一机厂”工人有的重返青海,有的留在濮阳苦苦求生。
本地人下岗了可以回家种地,至少能投亲靠友,濮阳用人之际,同学战友亲戚邻居帮忙找个工作不是一件难事。“一机厂”职工在当地举目无亲,年轻人说普通话,年龄大的一口西北方言,根本融不进濮阳人的朋友圈,更遑论找份工作糊口。
那时我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已然听到不少关于“一机厂”的悲惨故事,和所有落魄不堪的国营厂矿一样,流传着“全家饿得吃不上饭”“几块钱熬过一星期”“被迫从事特殊行业”的段子。一则流言被传得有鼻子有眼,说濮阳一家养鸡场报案,他们的鸡饲料频频失窃,警察前去侦查,发现有饲料洒落的痕迹,沿着饲料一路追踪,走进“一机厂”家属院,在一户职工的厨房里破了案。鸡饲料正在锅里咕嘟嘟开着,这户人家正等着他们的“晚餐”。故事荒诞不经,却让人心酸不已,成了类似“秦琼卖马”的悲剧演义。
摩西走投无路的时候求上帝,这些来自青海的机械工人,最为落魄潦倒的时候想起了老祖宗。不知谁家灵机一动,一辆小车推出青海特色的酿皮。青海酿皮又叫青稞酿皮,原料是青稞面,更厚,更筋道。他们改成了中原的小麦面粉,做成更薄的凉皮,又借鉴四川辣椒的方法,把辣椒炸得更香,还加入了花椒的麻味,放进大大的面筋块,恐怕濮阳人不买账,辱了青海人的名声。我试着体会那种心情,建国后几十年里领着上百元月工资的工人老大哥,为活命成了小商小贩,推着小车街边叫卖凉皮的挫败感,他们不会意识到,即使意识到也未必自豪,他们将成为一道新的中原美食的“祖师爷”,成为凉皮界的鲁班。
三十年过去了,凉皮已经遍地开花,而“一机厂凉皮”在濮阳享有“井冈山”“光明顶”“黑木崖”一样的地位,既是凉皮的总舵,也是符号和图腾。听说“一机厂”当年的老师傅,有的成为上游,做着凉皮批发的买卖,一年有几十万的收入。我回到濮阳吃凉皮,经常遭到家人、发小的嗔怪,“哎呀你咋去了那一家啊,那家不正宗。”从他们嘴里,我听到总部茶水房、井下凉皮、红宇、爽爽、老李、老城老六等数不清的名字,每个人都有个私人榜单。我感慨的“好吃”,被濮阳人按“劲道”“辣椒好”“凉皮口感好”“面筋不错”“花生碎香”“裹的好吃”等标准划分为众多流派。
一种食物成为当地文化的路上,少不了文艺作品的加持。2008年,濮阳有个年轻人发了一首说唱歌曲《七凉皮》,短时间风靡濮阳,有成为“市歌”之势,“七”在濮阳老城话就是“吃”,他们还把“说”读成“薛”。其中歌词写道:“老板,来三份凉皮,要卷列。多放点黄瓜,不要芫荽,再放点辣椒。我们这儿的特产就是凉皮商标一机厂,来到濮阳一定要尝尝,我一天不七凉皮我就膈应得慌,两天不吃凉皮心里就发慌,三天不吃凉皮我就饿得慌,四天不吃凉皮我嗝了屁拉,姐妹们。我的意思是我每天都要七凉皮,最近检查我得了阑尾炎,以后都不能吃凉东西,以后如果没有凉皮,我杂活,我杂活!”
一生生活在当地的濮阳人,用行动表达对凉皮的情感,凉皮渐渐侵入各家的餐桌,一碗凉皮一个烧饼成了一顿饭,我批评老弟不给侄子侄女炒个菜,他理直气壮地反驳:“凉皮里面啥都有啊,要面有面要菜有菜。”而我这样年轻时离家,中年以后又频频回家乡的人,在归乡与离乡之间反复拉扯,就把凉皮当成了乡愁的符号。凉皮用三十年的短短时间,与数百年的烩面、壮馍、胡辣汤、吊炉烧饼平起平坐,甚至取而代之,这是一个奇迹。
看陈晓卿的纪录片《风味人间》,其中一期讲述小麦的故事。小麦起源于两河流域,一路东传到我国北方,我看到伊朗人用面粉做的“小石子馕”,新疆人坑里烤出的馕,逐渐演变成我们河南的吊炉烧饼,更小更精致,其实是一样的东西。小麦的迁徙用了几千年,从馕到吊炉烧饼至少几百年,青海的酿皮成为濮阳凉皮,用了三十年。凉皮的迁徙,是一部极简却完整的人类学演变史。
2020年我去青海旅行,湟水清澈,颜色如青海酿皮的深绿。湟水在甘肃注入黄河,黄河路过濮阳,泛着一种浑浊、不透明的白,颜色与青海酿皮的“分支”——濮阳凉皮有些仿佛。“一机厂”前身所在的湟中县,如今已是西宁湟中区,我路过西宁,走进一个菜市场,找到酿皮摊,吃了两碗颜色黑绿的酿皮,默默地表达对青海人的感激。青海人并不知道,他们最普通不过的酿皮,是我们濮阳凉皮的先祖,它救过几百离乡背井的青海人的命,它经过改良和演变,成为河南北部一座小城每天牵挂的小吃,滋养着百万人的舌尖和胃。
"
作者:天美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城市设计的隐形偏见,谁被排除在...11-03
- 谁在争先恐后喂养OpenAI这只“...11-03
- 红枣减产,期货价格为何反而大跌...11-03
- 河南首富,刚刚捐了一笔钱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