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里,我是为孩子改道铺路失败的家长
日期:2025-09-29 19:55:35 / 人气:23

我和丽芳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学,算一算,我俩认识已经有9年了。做家长着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若家里有着一个调皮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其中的艰辛与甘苦,恐怕唯有亲历者才能体会。所以,我和丽芳很多时候更像是互相扶持、共享喜悲的战友。今年6月,孩子们参加完中考,我俩终于能好整以暇地坐下,喝上一杯咖啡。在那一天下午,我第一次听完了丽芳家的故事。以下,来自丽芳的自述。
1
2014年初,在下决心买下那套学区房之前,我也想过很多别的办法,但很快发现,如果想让睿睿进入一所好的小学,我能做的选择其实并不多。这座新一线城市,教育资源还算是丰富,但不同小学之间也依然有着优劣之分,差距泾渭分明。一所好的小学,不仅意味着更优良的师资和更严谨的管理,还在很大程度上与之后孩子能去的初中息息相关。我们婚房对口的小学并不算优质,于是在睿睿刚上幼儿园不久,我就开始琢磨入学的事情了。
入校,无非两条路:“择校”或者“对口”。那时买学区房在众人眼中是件没什么争议的事情——“择校”不仅要花至少10万元的“中间费”,而且还包含灰色的操作,除非你自身人脉够广,能找到手眼通天的人帮你打通重重关节,否则就得找“黄牛”和“中介”。但这种操作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可言,若是没成功,就算能侥幸拿回部分费用,孩子也错过入学时机了。
跟“择校”相比,买学区房上“对口小学”就显得简单多了,不用卑躬屈膝地求爷爷告奶奶,还能省下那笔“中间费”。更灵活的是,家长可以在孩子入学后再将房子转手卖掉,按照当年学区房一日千里的涨幅,甚至能额外挣上一笔——当然,前提是你拿得出那一笔不菲的购房款。
我们家最后买学区房,还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按当时的政策,“择校生”入学前必须签一份《择校入学自愿放弃“分配生”资格承诺书》,不得享受优质高中分配到初中的优惠升学指标。对于政策里那些绕来绕去的话,我没太多耐心去逐字研读,但那条“分配生可以在第一志愿报考该示范高中时以指令线降30分优录”,就足以让我决定放弃“择校”了。
不过买学区房对我们来说也很麻烦,当时我们市的楼市有“限购”政策,我和丈夫都没有购房资格了。房屋中介给我指点了两个方案:一是办“假离婚”,二是“买公房”。在我心里,“假离婚”意味着对婚姻严肃性和神圣性的消解,哪怕在当时非常普遍,但我还是不太能接受。所以,我们就只有“买公房”这一个选择。中介信誓旦旦,直到今天,我依然能清晰记得那时她脸上的坦然:“公房绝对是可以(让孩子)入学的啊,住公房的孩子凭什么就没有学习的资格呢?”现在回头想想,她这句话不过就是一种话术——优质教育资源就是稀缺品,就算是买了商品房,孩子的入学资格不也是根据房价的贵贱分出个三六九等吗?
2014年8月,我们买下了一套可以作为学区房的公房,有点讽刺的是,在我买下那间公房1个多月后,本市就解除了住房限购政策。买下那间公房的两年后,睿睿从幼儿园毕业,成功地靠“对口”进入了我们的目标小学——Y小。从小到大,我在“临门一脚”的时候运气总是差一点,这次孩子入学却这么顺畅丝滑,甚至让我有些受宠若惊。不过,当后来这套学区房给我们带来种种无奈时,我就知道自己果然还是那个差一口运气的人。
2
睿睿进入小学后,我们并没有如之前设想的那样立刻卖掉那套公房——原本是可以的,消息甫一放出,买家们便蜂拥而至。但素来求稳的性格,拦住了我和丈夫卖房的打算。
孩子上幼儿园的那两年,我深入研习了各种本地的教育政策。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城区,公办初中有三种入学模式:一种是“学籍对口”,即根据孩子就读的小学升学去“对口”初中;一种是“户籍对口”;还有一种是学籍和户籍“双对口”。Y小所在的区当时施行的是学籍“对口”。但,“6年时间那么长,万一等到睿睿小学毕业时,变成要求‘户籍对口’或者‘双对口’呢?”
我们之前的人生里,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政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丈夫认为我并非杞人忧天。我们区是本市的教育“大区”,外区的孩子都削尖了脑袋想转进来,而Y小“对口”的Q中,在本地公办初中里属于第一梯队,“学位”炙手可热,一旦“供求失衡”,想必教育局定会生出什么新政策来调节,到了那时,再说什么“当年的承诺如何如何”,就显得可笑又多余了。
我和丈夫迅速达成一致:“再等等,等到睿睿小升初,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来处理这套房子。”
果然,到了睿睿小学三年级的时候,Y小“对口”的初中由Q中变成了R中。这进一步印证了我的担忧,对未来更加生出了不确定感,坚定了“孩子初中入学之后再卖房”的打算。
不过,这个消息在家长群体中几乎没有激起一点涟漪,只偶尔在等孩子放学时有人随口云淡风轻地提两句。相熟的小贺妈妈遮遮掩掩给我讲了个中原因:在Y小附近还有一所C小,两所小学不论是地址位置、学校“层级”还是生源素质,不相伯仲,被戏称为“双生花”。唯一的细微差别在于,C小是远近闻名的“富贵校”,而Y小的家长更多是公职人员——我当初买房时也听说过C小,传言中这所学校的家长非富即贵,放学时马路边就像开豪车展览,连孩子课后的兴趣班都是马术这种项目,而Y小的校风相对朴素,也会让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面——这次换“对口”初中,江湖传言说是C小里几位“很有能量”的家长看中了Q中,几番操作,就换了一番天地。
我惊得微微张开嘴:“这么厉害的吗?”
小贺妈妈浅笑:“传说而已,谁知道是真是假呢?只是大家都这么说,你就把它当八卦听,当故事听。当然,也可能就只是区内教育资源的正常调配而已。”
“那我们的‘对口’初中就这么变成了R中?”
小贺妈妈瞥我一眼:“C小家长厉害,我们Y小的家长也都不是等闲之辈啊。”
按她所说,R中和Q中同属第一梯队,师资和升学率这些重要因素也都不相上下。我顺着她的逻辑说下去:“这幸好是我们小学的家长们也都厉害,‘对口’初中要是变作一所‘菜中’,那可就要命了。”
小贺妈妈笑了:“不可能的,能‘择校’进Y小的家长,是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去‘菜中’的。”
我沉默了。睿睿班上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很低调,但从日常的蛛丝马迹中不难看到他们家境的殷实。我意识到,在那些藏龙卧虎的家长身边,像自己这样靠着一间小破学区房抢到入场门票的家庭,肯定是排在鄙视链尾部的。
当然,Y小的家长们对更换“对口”初中这件事如此平静,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本市的初中分为公办初中、民办初中以及“公参民”(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初中三大阵营。后面二者在经过了一二十年的发展之后,牢牢盘踞在教育产业链的顶端,公办初中日益式微,并没有太多存在感。“小升初”时,家长和孩子们的期待大多是通过一场场“掐尖儿”的校考,去到心仪的民办初中或“公参民”初中。再好的“对口”的公办初中,也只是兜底。
形成这种局面的逻辑也很简单——民办和“公参民”倚仗资本,高薪高待遇挖走最优秀的老师,再用奖学金和优异的师资吸走最好的学生。在师资和生源的双重加持之下,它们的升学率和口碑节节攀升,就又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进入良性循环,发展势如破竹。在本市每年的“中考喜报”上,这些学校大多交出了80%到95%的“普高率”和50%以上的“示范率”,这意味着孩子进入这些学校后,上普通高中根本不叫个事儿,冲击本市的“四大重点(高中)”或者“九大名高”才是首选。
不过民办和“公参民”之间也有着些许不同,首当其冲的就是费用。民办初中价格不菲,即使不看那几所最顶尖的天价学校,常规学费也在近10万一年,再加上住宿、用餐以及各项杂费,“3年50万”是往届家长们掰着指头算出的一个较为平均的数目。与之相比,“公参民”就显得亲民许多,大部分的学费在每学期2万左右,也不需要住读,孩子3年初中读下来,在校内的费用可以控制在15万之内。而且,“公参民”背后大多还都是一所优质的“公”参与其中,家长们虽然不太瞧得上“公”的教学成果,但却大多笃定相信,“那些有编制的公办老师和管理层,还是会更专业和正规一些”。
在我们区,R中名下的“公参民”G中,Q中名下的“公参民”H中,几乎是所有学生和家长的向往之校。从孩子们迈入小学的那一刻起,老师和家长们就在他们耳边喋喋不休:“好好学习,争取能考上G中/H中。”所以,即便R中已经属于公办初中里的第一梯队,但在我们心中,也只不过是“实在不行就去读”的存在。
3
我们始料未及的变化,出现在2021年夏天,睿睿五年级那年——“双减”来了。
一开始,家长们都不过将它当成谈资。毕竟,全国各地在经年累月中已经发出过数不清多少次给学生“减负”的通告了,没有哪一次会带来什么改变。学校和手眼通天的培训机构,都自有办法将其消解。我们依旧在调侃,浑然不觉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已被轻轻推倒。
与轰轰烈烈的“双减”一起到来的,是市教育局的一纸公告,宣称将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参民”学校进行清理和规范。最初的那一版公告并不算长——我市目前一共有12所“公参民”初中,将在两年内逐步完成整改,方向只有两条:要么转为公办,要么彻底退出“义务段”办学。这则短短的公告掀起了轩然大波,小道消息在草木皆兵的家长们中间疯狂地传来传去:“从今以后,‘公参民’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口子是一点点收紧的。慢慢地,政策对应的各个细则,一点点清晰起来:首先,从“公参民”改成公办,意味着资本全线撤出,与之对应的首要问题,就是“公参民”里那些优秀教师们会怎么选择——学校转为公办,如果不给他们稳定的编制,又没了之前的高额收入,他们自然会另觅高枝;其次,过往“公参民”初中大多会针对应届的小学毕业生们举办“冬令营”、“游园会”之类的择优考试,如今“利用校考来筛选生源并优录”被政策列为禁区,细则则将“公参民”的入学模式改为“全民摇号”——这个夏天也因此被唤作“史上最严摇号年”,据说中央派了巡视组常驻在本地,一直到学生入学等一系列事宜彻底落定之后才离开,没有给家长们留下一丝可以“活动”的空间。
政策的变化,给我们五年级学生家长带来还只能算是迷茫,但对应届毕业生的家长们而言,则是“灾难性的打击”。“冬令营”、“游园会”在半年前寒假时就已经办完了,从1月到5月,许多家长和孩子们紧绷神经,焦灼地走完“等通知、选拔、签约”的漫长流程,好不容易“熬出头了”,一纸“全民摇号”又将这一切——考试、电话、承诺——全都瞬间抹去,好似风吹过的湖面,找不到丝毫痕迹。
那些被取消了优录承诺的孩子们,如果未能通过摇号进入之前计划去的“公参民”学校,就只能去“对口”的公办初中。但公办初中在经年累月的竞争和打压之下,成绩单着实不够漂亮,即使是R中历年的中考数据,普高率也只有60%多——但即便如此,依然还是高出本市40%多的普高率一大截。
对于新政策,最开心的莫过于“对口”公办初中一般、成绩也一般的孩子们了,对于他们来说,随手报名参加摇号,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摇不中,却不会有什么损失,原本水中月镜中花的“梦校”,如今也有机会放手一搏,“撞撞大运啦”;最难过的是那些“对口”初中不好、但成绩优异的学生,原本凭着努力,升“名初”手拿把攥,现在却凭空多了各种不确定性;而最举棋不定的,则是Y小和C小这类小学中的学霸们——政策一出,R中、Q中这些头部公办初中的腰板仿佛挺直了不少,这些顶尖的学生们原本不会对这两所高不成低不就的“对口”初中多看一眼的,但“名初”如今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摇到,学生和家长们都明显犹豫了起来。
按政策,学生可以先参加“公参民”的摇号,没摇中的话再回到“对口”的R中或Q中报到。这本算是一个“怎么样都不会差”的结果,但支棱起来的R中和Q中却雷厉风行,先来到Y小召开了家长会,请来年级排名前30名的孩子家长,劝他们放弃摇号,直接报名“对口”初中,为表诚意,还拿出了签“火(箭)班”的协议。
家长们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为难起来。放在往年,大家的目标都是那些鲜亮的“名初”,即便是“对口”公办的“火班”,也是入不了法眼。可天地已经换了日月,“对口”公办初中的招生老师,笑盈盈地向家长们宣读了对政策的解读和推进:“你们知道,我们这些头部公办初中,‘学位’历年来也是很紧俏的。你们要是参加了别的学校的摇号,没有摇中的话,到时有可能也进不了我们学校了。毕竟新政策刚刚出台,我们都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和你们家长一样没有经验 ,谁也不能保证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
宣讲人很有经验,节奏把握得刚刚好,在停顿了能让家长们微微开始思索却又没能完全消化的时长后,又开了口:“若是掉档到参加‘全区统筹调度’,孩子们很有可能就被划入那些普通初中了——你们知道,这群优秀的孩子若是被调配到那些生源都招不满的学校,这样的结果对我们任何一方都不好,对不对?”
这番话精准地击中了家长们的软肋,台下骚动起来——十一二岁的孩子是缺乏自控性的,家长们不敢想象若是自己的孩子落在那些“渣校”3年,会变成什么样子:“听说那些‘统筹’初中,普高率才只20%,师资也不行,孩子要是去到那里,更怕的还是被不学习的孩子们带坏。”
“另外,有一点我可以确定的是,(孩子)参加摇号不中之后,即使最终能进到我们学校,但现在约定的‘火班’承诺也会收回了。‘火班’的名额是有限的,要留给最认可我们的学生。”说完这句话,招生老师便斩钉截铁地结束了宣讲会,留下一群茫然无措的家长们在会议室中左顾右盼。
听完了应届毕业生家长们的转述,我们才真正面对现实:往年,努力的途径清清楚楚坦坦荡荡——靠比赛,拿名次,凭着成绩去目标“名校”。然而,从现在起,孩子能读一所什么样的初中,似乎就只能“凭运气了”。
4
暑气渐渐消散,秋天到来的时候,睿睿升上六年级。这也意味着,再过4个月,孩子就要迎来小学生涯最重要的一场决定性考试——元月调考了。
“元调”其实就是六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但特殊之处在于,它也是本市小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唯一一次能得到官方认可的、最完整最全面的一场选拔。考试的结果不会让学生和家长知道,老师也不能得到具体分数和排名,但这场考试的成绩,就是给各初中提供选择的依据。
现在的孩子们在小学前5年,除了偶尔参加课外机构每年一两次的综测,大多时候并不需要直面残酷的“排名”和“分数”。班上也有不少性格要强、极具自驱力的孩子,但更多的孩子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都和我们家睿睿一样,对各项考试嘻嘻哈哈、并不在意。若是孩子回家后不主动提及,他们日常的小测试我们家长都不知道,而期中期末的成绩,学校和老师们也是讳莫如深,最好的情况,不过是班主任私下给家长一对一透露一下孩子的分数和班级排名。
表面上被弱化的“排名”和“分数”,却仍在现实里决定着孩子们的命运——“元调”结束后,所有考生的分数和排名都会被送去教育局和区内各所初中,每个区大概1万名的考生中,前300名的孩子能排上各所初中的“白名单”,成为争相抢夺的目标,而前100名的,更是各所学校打破头也要争夺的香饽饽。
如今各个“名初”的“掐尖考”被明令禁止,“优录”的渠道锐减,在这样的敏感时期里,“元调”作为仅存的一场选拔赛,含金量迅速提升,几乎成了“小升初”的唯一凭证。我们家长如临大敌,准备背水一战——若是孩子不幸没有成为其中的佼佼者,那么,漫漫的“小升初”之路就会对我们露出残酷而狰狞的面容了。
睿睿的成绩在班上十来名的样子,离区前300肯定有不小的差距,但也能在Y小排在年级50名左右,似乎也不算太过糟糕。这样不上不下的位置让我常常纠结,既不能像真正的学霸家长那样气定神闲,又无法轻易放弃对孩子的期待:“万一呢?万一努一把力,成绩就能上去了呢?”
但事实证明,孩子一路求学的这些年,就是对我不切实际的幻想反复捶打的过程。待到“元调”的反馈出炉,我终于自嘲地笑出声——家长能拿到的不是分数,只有“等级”,我家睿睿只得了“2A1B”。按照往届家长的经验,一旦孩子成绩等级中出现了“B”,基本可以确定与“优录”无缘了。
据说,“3A”是“优录”的基本线,但一个孩子即使拿到了“3A”,也未必就有机会被“优录”,因为考核标准是“排名”,“3A”后面的成绩,可能也只有270分,甚至会比某些“2A1B”的总分还要低——只看这个猜谜一样的“等级”,完全无法确认孩子的排名与学情,这也是让家长们无限焦虑迷茫的原因之一。今年的内卷似乎比往年还要更胜一筹,在家长们口口相传中,如今许多290+也未必能够到“优录”的标准。
放弃了孩子能被“优录”的幻想后,我反而轻松起来。既然打定主意去“对口”的R中,我便不再像“3A”孩子的家长们那样焦灼地等待“优录”的通知电话了。
我那时还没有意识到,那几个月的松弛感,是我在未来3年里再也无法体验到的了。
5月开始,睿睿班上有同学家长陆续接到“优录”电话,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发出邀请的学校并不是“公参民”的G中和H中,而是R中和Q中。
天天妈妈和我关系不错,她去参加完孩子的“优录”面谈回来后,向我透露:其实从去年新政策实行之后,各个学校都有所调整,那些“公参民”初中里的好老师,今年绝大多数会被派回“本部”(公办初中),只留下大概20%的优秀老师在“分部”(“公参民”初中),足够支撑起一到两个“火班”即可。
她说,和去年招生老师的略带傲慢不同,今年面谈的招生负责人说话很是诚恳:“我们不会再限制你们(孩子)去参加G中和H中的摇号,而且我们也承诺,哪怕你们(孩子)没有摇中,回到我们学校后依然可以给到你们(孩子)之前承诺的班型。唯一要提醒大家的就是,如今的教育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在区内能够数一数二的,一定是R中和Q中这样获得教育局全力资源倾斜的公办初中。”
我从其他处打听到的消息,也印证了这个招生主任的话——“公参民”的G中和H中,新一届七年级学生的成绩单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全民摇号”之后,这两所失去了“掐尖儿”优势的初中,学生期中期末的平均分数黯淡了许多,对比“本部”R中和Q中,不再有一骑绝尘的优势。
天天妈妈在最后告诉我,今年这些被“优录”的孩子,大多最终选择了R中:“或许真的像招生主任说的,上一届还没有进行关于师资的大变动,仅仅只是生源稍稍变化,‘公参民’的优势就小了很多,要是今年再把好老师都调回‘本部’,那公办初中大概真的要崛起了,毕竟,学校名头不重要,能给到我们号称‘全区最优等’的师资配置,还有好孩子们聚成的班级氛围,才是关键。”
她叮嘱我:“你也别折腾摇号了,就直接‘对口’去R中,最简单。只是你要想想办法——如果决定去R中,睿睿大概进不了‘火班’的,你找找机会让他去个‘次火(班)’,毕竟R中就算崛起了,也不可能筛选生源,全校那么多孩子,难免良莠不齐,要是能去到‘次火’,风气会好一些。”
作者:天美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韩国医美:从“高端朝圣”到性价...10-13
- 中国人实现“水果自由”的背后:...10-13
- 餐饮老板战略破局指南:从战术内...10-13
- 具身智能“落地时刻”:亿元大单...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