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掛中天》:争议与亮点交织的复杂之作

日期:2025-11-09 19:00:43 / 人气:14



电影《日掛中天》公映后,围绕它的话题不断,主演明星的争议盖过了电影本身,而影片首日票房倒挂的现象也引发了对它是否为好片的思考。

一、明星话题盖过电影本身

两个月前,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荣膺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引发国内网络热议,人们津津乐道于大女主叙事和“蕾后”升咖等话题。影片上映当日,郝蕾阴阳辛芷蕾才不配位、辛芷蕾发微博反击的抓马剧情再次引发社媒热议。但这些都围绕着娱乐圈的明星神话和竞争展开,人们对明星的关注远超过电影本身。辛芷蕾也意识到这种倒错困境,希望焦点回到电影,邀请观众走进影院,但影片首日表现不佳,票房不到500万,排片占比16%,上座率仅1.6%,出现明显倒挂,猫眼和灯塔预测最终票房在两三千万区间。

二、影片的亮点

1. 道德心理剧的精彩呈现
    ◦ 故事核心与情感张力:《日掛中天》围绕一对有着沉重过往的怨偶美云和葆树展开。美云曾车祸逃逸,葆树为她顶罪入狱,美云却远走。重逢后,美云因愧疚收留葆树,但无法抹平过往。故事核心张力建立在两人之间无法清算的“债务”上,美云陷入偿债过程,葆树难以原谅,双方在扭曲共生中,情感从别扭互动发展到灵魂对话,最终在外部重压下,故事走向极端,美云因无法还清情感债务且葆树要离开,走向疯狂毁灭。这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类似,展现了极端压抑悲痛之后的死亡冲动。

    ◦ 创作技法的成熟:影片保留了蔡尚君过往现实主义作品的肃杀冷峻,展现了角色复杂的心理流动。从开头对“重逢”有意去戏剧化的处理,奠定了技法上白描写实、叙事上抽丝剥茧的创作思路。通过简单的对话、人物设计和有限的事件转折,在城市人流、房间内景等场景中,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表达,创作手法超出寻常的“白板现实主义”作品范畴。

2. 中国式情感纠葛的展现
    ◦ 现实主义与地域化表达:影片核心表达的美云和葆树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是非常现实主义且中国地域化的,渗透了中式伦理情义体系的精髓。在传统中国夫妻关系中,“恩”在“爱”先,这种关系与亲子关系有同构之处。美云对葆树的还债心理和葆树对美云的态度都难以单纯用爱或责任来定义,这种复杂的情感债务观酝酿出复杂的感受,赋予影片超过一般顶罪故事的沉重感,将人物推到极限,具有“社会解剖学”上的意义,道出了情感扭曲的根源。

    ◦ 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中国化的情感模式虽然看起来狗血,但展现了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

三、影片存在的问题

1. 电影节产品的局限
    ◦ 情节与情感表达的争议:尽管影片获得了重量级国际奖项的认可,但作为“电影节产品”,它仍存在一些问题。影片摆脱不了“洒狗血”的痕迹,情节桥段集车祸、顶罪、背叛等多种苦难于一体,苦难密集近乎堆砌,难以摆脱为演员“飙戏”和迎合电影节喜好的嫌疑。影片中悲凉澎湃的情感涌动,让人难以分辨是角色情感的自然生发还是评奖考量的计算,对于部分观众来说过于惨烈且毫无意义,难以从中找到亮色。

    ◦ 市场表现不佳:影片首日票房倒挂的现象说明公众对这类影片的心理接受度不高,其过于惨烈的情节和可能存在的刻意迎合,让观众在生活压力下不愿意花钱去体验这种暗无天日的绝望。

2. 与公众审美和舆论潮流的错位
    ◦ 社会与性别争议:影片在很多方面与当今公众的审美潮流和舆论场中的“政治正确”错位。它是一部在西方获奖的中国电影,手法质朴粗粝,整体调子灰暗压抑,可能引发“展现本国阴暗面,献媚西方”的负面评论。在性别方面,影片讲述两性怨侣的关系,不乏精神和肉体层面的暴力,但不以展现性别困境为重点,这种叙述容易引发女性观众“将女性低认知化”“消费女性苦难”等不适感,也可能被部分男性观众批评为“洗白犯罪女性”“洗白小三”。

《日掛中天》既有精彩之处,如道德心理剧的呈现和中国式情感纠葛的展现,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电影节产品的局限以及与公众审美和舆论潮流的错位。它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电影创作、社会现象和性别问题的思考。

作者:天美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美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