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事件:给 “餐超” 的三点核心启示

日期:2025-09-15 15:59:00 / 人气:2


西贝与罗永浩关于 “预制菜” 的争议,不仅搅动了餐饮圈,更给主打 “熟食加工 + 鲜制” 的 “餐超”(餐饮化超市)带来了关键启示。当零售行业正掀起 “鲜制回归” 热潮,胖东来、郑兆丰、成山农场等品牌靠 “烟火气” 逆势增长时,西贝事件中暴露的 “信任缺失”“价值失衡”“公关失当” 问题,恰好为 “餐超” 指明了破局方向 —— 如何在 “零售餐饮化” 浪潮中站稳脚跟,关键在于抓住 “信任”“性价比”“危机应对” 三大核心。

一、启示一:以 “可视化鲜制” 重建顾客信任,让 “烟火气” 成为核心竞争力

西贝争议的核心矛盾之一,是 “中央厨房预处理” 与消费者 “现做认知” 的错位 —— 消费者要的不是 “预制菜” 本身,而是 “看得见的安全感”。这一点,正是 “餐超” 的天然优势,也是其区别于传统餐饮和普通超市的关键。
从行业案例来看,“可视化” 已成为 “餐超” 赢得信任的核心手段:西安成山农场将加工间从建筑内部挪到明档,让顾客全程看到熟食制作过程,新店重启后业绩创新高,熟食区成客流核心;郑兆丰生鲜超市在烘焙区旁设置 “原料展示架”,把安佳淡奶油、中粮面包粉等原料公开陈列,甚至标注原料优势,让顾客 “吃得明白”,最终烘焙区日销突破 2 万,成为高毛利品类;胖东来更通过 “牛肉制作方法公示”“煎炸用油管控提示” 等细节,将 “透明” 融入经营,成为顾客心中的 “信任标杆”。
对 “餐超” 而言,西贝事件的警示在于:切勿重蹈 “宣传鲜制、实则预制” 的覆辙,而应把 “可视化” 做到极致 —— 比如扩大明档加工区,让烤串、卤味、主食的制作过程完全暴露在顾客视野中;公示食材来源(如鲜肉产地、蔬菜供应链)、加工时间(如 “现烤面包出炉时间”)、调味料品牌(避免模糊表述);甚至可以借鉴 “直播炒菜” 模式,在加工区设置屏幕或开放直播,让顾客实时看到后厨卫生与操作流程。毕竟,成山农场 “现场切羊、穿串、烤制” 能持续排队,郑兆丰 “40 名加工人员现制 200 款熟食” 能赢得口碑,本质都是 “看得见的信任” 在驱动消费决策。

二、启示二:锚定 “质价比” 而非 “低价”,平衡 “鲜制成本” 与 “顾客预期”

西贝被诟病的另一大痛点,是 “预制菜本质” 与 “高客单价” 的不匹配 —— 人均 85 元远超同类西北菜品牌(24-55 元),却未能让消费者感知到对应的 “鲜制价值”。这对 “餐超” 的启示是:在 “零售餐饮化” 中,不能只谈 “鲜制”,更要守住 “质价比” 底线,让顾客觉得 “花钱值”。
优秀 “餐超” 已用实践验证了 “质价比” 的重要性:ALDI 奥乐齐将 500 克冷冻澳洲牛尾从 69.9 元降至 49.9 元(降幅 30%),20 枚鲜鸡蛋降至单枚 7 毛以下,通过 “高频品长期降价” 锁定客流;郑兆丰坚持 “全流程自营”,5000 平米门店用一半面积做后厨,现制 160 款主食 + 200 款熟食,却未盲目抬价,反而靠 “高复购” 实现盈利;胖东来、鲜风生活等品牌更是以 “极致质价比” 为标签,在消费降级背景下逆势扩张。
“餐超” 践行 “质价比”,需把握两个核心:一是 “成本透明化”,通过明档加工、原料公示,让顾客感知 “鲜制” 的成本(如人工、食材损耗),理解 “鲜制价高于预制价” 的合理性,避免陷入 “西贝式价值争议”;二是 “定价锚定大众”,避免对标高端餐饮,而是以 “比外卖更优的品质、比餐厅更低的价格” 为定位 —— 比如郑兆丰烘焙区 “现烤单品均价 10-15 元”,既低于连锁烘焙店,又高于预制西点,精准击中 “想吃鲜制又不愿多花钱” 的大众需求。毕竟,消费者并非只认低价,而是反感 “高价却无对应价值”,“餐超” 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 “用合理价格提供看得见的鲜制品质”。

三、启示三:把 “危机公关” 变成 “信任加分项”,老板需建立 “公关思维”

西贝事件中,贾国龙的 “强硬回应” 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导致门店客流断崖式下滑(9 月 10-12 日损失超 400 万元);反观胖东来,面对 “擀面皮卫生”“红内裤质量” 等舆情,始终以 “开诚布公、坚守原则” 的态度应对,既对内严肃处理问题,又对外维护顾客权益,最终将危机转化为 “美誉度升级”。这一对比,为 “餐超” 敲响了警钟:危机公关不是 “事后补救”,而是 “日常经营必修课”。
对 “餐超” 而言,危机可能来自 “熟食变质”“食材溯源争议”“加工卫生问题” 等,需提前建立三大公关逻辑:一是 “主动透明,而非被动辩解”,比如一旦出现 “食材新鲜度质疑”,立刻公开供应链凭证、加工监控录像,而非否认或拖延 —— 参考西贝后期 “开放后厨” 的补救措施,“餐超” 可主动将 “后厨监控” 接入超市屏幕,让顾客随时查看;二是 “共情顾客,而非教育顾客”,百果园曾因 “创始人教育消费者” 言论激化舆情,而胖东来面对 “擀面皮异物” 投诉时,先道歉赔偿,再公示整改方案,赢得顾客谅解 ——“餐超” 需记住,顾客关注的不是 “道理”,而是 “是否被尊重”;三是 “长期主义,而非短期救火”,危机公关的核心是 “维护长期信任”,比如郑兆丰坚持 “无中央厨房、全门店现制”,从根源上减少 “预制菜争议”,胖东来的 “果切按时间折扣” 则从制度上保障新鲜,这些 “日常动作” 远比 “危机时的口号” 更有效。
尤其对中小 “餐超” 而言,老板的 “公关意识” 直接决定企业生死 —— 避免将企业视为 “私产”,而应当作 “需要公众信任的公器”,一旦出现舆情,优先考虑 “顾客权益” 与 “员工稳定”,而非 “个人口舌之快”。正如网友评价:“合格的企业家,不会让员工立于危墙之下。”

结语:“餐超” 的机会,在于接住 “西贝没接住的信任”

西贝事件的本质,是 “工业化效率” 与 “消费者知情权” 的碰撞,而这恰恰是 “餐超” 的机会 —— 当餐饮品牌陷入 “预制菜信任危机” 时,“餐超” 可以通过 “可视化鲜制” 重建信任,通过 “质价比” 平衡价值,通过 “专业公关” 化解风险,成为 “零售餐饮化” 的真正引领者。
胖东来、郑兆丰、成山农场的成功已证明:顾客不是不接受 “鲜制溢价”,而是不接受 “模糊的价值”;不是反感 “标准化”,而是反感 “被隐瞒的标准化”。对 “餐超” 而言,抓住西贝事件带来的启示,把 “信任”“性价比”“危机应对” 融入经营细节,才能在行业转型中真正站稳脚跟。

作者:天美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美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