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 AI 假照片差点骗走 5 万:技术狂欢下的信任危机与攻防博弈

日期:2025-09-01 20:39:14 / 人气:9


一张木桌裂缝的照片,竟要价 5314 英镑(约合人民币 5.16 万元)——Airbnb 房东用 AI 生成的假破损图索赔的闹剧,撕开了 AI 技术滥用的冰山一角。当造假从 “需要 PS 功底” 变成 “张嘴提需求”,从虚假商品图到恶意退款证据,从伪造消费场景到捏造损害事实,AI 正以 “零门槛” 的特性,让欺诈成本断崖式下跌,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飙升,一场技术攻防战与信任重建战已然打响。

一、AI 造假狂欢:从 “精修” 到 “捏造”,欺诈手段全面升级

AI 生成技术的普及,彻底改写了欺诈的 “游戏规则”。过去需要专业技能的造假行为,如今只需简单输入文字指令就能完成,各类 “AI 骗术” 渗透到消费、住宿、电商等多个场景,呈现出 “低成本、高效率、高仿真” 的特点。

(一)消费欺诈:AI 成 “白嫖神器”,退款纠纷变 “技术对决”

在电商领域,AI 已成为部分人 “恶意退款” 的工具。有用户利用 AI 生成商品破损图 —— 将完好的榴莲 P 出腐烂痕迹、给崭新的衣物添加污渍,以此向商家索要 “仅退款”;更有甚者直接用 AI 生成 “快递丢失”“包装破损” 的虚假证据,连右下角的 AI 水印都来不及删除就提交申诉。此前网传 “设计公司员工用 ChatGPT 批量 P 烂榴莲图骗退款” 的段子,虽未完全证实,却折射出 AI 造假的泛滥趋势。
而商家为自证清白,不得不升级 “防御手段”:从最初要求拍照片,到如今必须提供连续视频,甚至需要实时拍摄 “拆箱 + 商品展示 + 损坏细节” 的完整流程。有商家透露,曾遇到买家发来的 “损坏视频” 中,物品扔着扔着突然 “长出第三只手”—— 正是 AI 视频生成中人物肢体衔接失误的破绽,才揭穿了骗局。

(二)场景伪造:AI 打造 “虚假繁荣”,误导消费决策

商家端的 AI 造假同样触目惊心。部分餐饮商家用 AI 生成 “门庭若市” 的门店图:热闹的食客、整洁的环境全是 AI 合成,实际到店却发现冷清破败;电商卖家则用 AI 制作商品宣传图,出现 “花生上树”“水果自动摆盘” 等违背常识的画面,甚至用 AI 美化残次品,误导消费者下单。更隐蔽的是,一些二手房东用 AI 修复房屋瑕疵,将漏水墙面、破损地板 P 成 “全新状态”,让租客陷入 “货不对板” 的纠纷。

(三)信任崩塌:从 “看图识物” 到 “万物皆可假”

最可怕的不是具体的欺诈行为,而是 AI 造假导致的 “信任崩塌”。当照片、视频这些曾经的 “铁证” 变得可随意生成,消费者不敢轻信商家的宣传图,商家不敢相信买家的退款证据,房东与租客互相猜忌、步步为营 —— 住民宿前要拍遍房间每个角落留证,收快递时需全程录像以防被诬陷,交易双方都被迫付出更高的 “信任成本”。

二、造假成本暴跌:AI 如何让 “作恶” 变得轻而易举?

AI 造假泛滥的核心原因,在于技术门槛的消失与工具的全民化。从专业软件到 “傻瓜式” 生成工具,技术的普及让 “作恶” 不再需要专业技能,只需一台手机、一个 APP 就能完成。

(一)工具平民化:零基础也能 “一键造假”

过去造假需掌握 Photoshop 的仿制图章、图层蒙版等功能,如今的 AI 生成工具彻底降低了门槛。用户只需上传一张原图,输入 “添加裂缝”“制造污渍”“生成人群” 等文字指令,AI 就能在几秒内完成造假。例如用 MidJourney 生成 “破损家具”,用 Stable Diffusion 修改商品状态,甚至有专门的 “AI 退款图生成器” 小程序,为恶意退款提供 “一站式服务”。

(二)成本趋零化:无需设备投入,时间成本可忽略

传统造假需要购买专业软件、学习技能,耗时数小时才能完成一张高仿真图片;而 AI 造假几乎零成本 —— 免费的在线生成工具随处可见,生成一张图片仅需几秒,批量制作也只需批量上传指令,时间成本微乎其微。这种 “零投入、高回报” 的特性,极大地刺激了投机者的作恶动机。

(三)技术仿真化:细节越来越逼真,识别难度陡增

随着 AI 模型的迭代,生成内容的仿真度越来越高。早期 AI 生成的图片常出现 “手指数量异常”“纹理模糊” 等破绽,而如今的 GPT-4V、MidJourney V6 等模型,能精准模拟光影、材质、细节,生成的 “破损痕迹”“污渍效果” 足以以假乱真。甚至有专业人士表示,若经过精细调整,AI 生成的图片连行业内人士都难以快速辨别。

三、攻防博弈:从平台监管到技术反制,这场仗难打在哪?

面对 AI 造假的泛滥,平台、监管部门、技术公司纷纷出手应对,但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的博弈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平台监管:被动防御为主,难以全面覆盖

电商平台是最早应对 AI 造假的主体。淘宝、京东等平台已出台规定,禁止商家使用 AI 生成的商品主图,要求图片需 “真实反映商品原貌”,并通过人工审核、图片比对等方式排查虚假宣传。但对于 “买家恶意用 AI 造假退款”,平台却难以有效界定 —— 一方面,买家提交的 “证据” 看似真实,平台缺乏足够的技术能力逐一核验;另一方面,若过度严苛,又可能损害普通消费者的正当维权权益。
以 Airbnb 事件为例,平台最终能揭穿骗局,是因为房东提交的两张 “破损图” 裂缝不一致,属于 “低级失误”;若造假者精心调整细节,平台很可能难以察觉,最终导致租客无辜受损。

(二)技术反制:数字水印 VS 去水印工具,攻防升级

为从源头识别 AI 生成内容,国内外技术公司纷纷推出 “数字水印” 技术。谷歌的 SynthID 将水印植入图片的 “低频频谱域”,即使经过裁剪、调色也无法去除;Meta 的 Stable Signature 则为 AI 生成内容添加隐形标识,通过专用工具可检测真伪。我国即将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也明确要求,AI 生成的图片、视频需添加可识别的标识。
但反制技术很快遭遇挑战。开源工具 Unmarker 声称能在 5 分钟内破除几乎所有 AI 水印 —— 通过修改图片的频谱信息,无差别抹除水印痕迹。测试显示,它能完全消除谷歌上一代水印技术 HiDDeN,对 Meta 水印的破除率也达 79%。这意味着,技术反制始终滞后于造假手段,难以形成绝对壁垒。

(三)法律监管:界定难、追责难,惩戒力度不足

法律层面的应对同样面临困境。首先是 “界定难”:如何区分 “合理使用 AI 美化” 与 “恶意造假欺诈”,缺乏明确的标准;其次是 “追责难”:AI 造假者多为匿名操作,难以锁定真实身份,即使找到,也常以 “玩笑”“失误” 为由推脱责任;最后是 “惩戒轻”:目前针对 AI 造假的处罚多为 “封禁账号”“退回款项”,缺乏刑事追责案例,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四、破局之路:技术、监管、教育三位一体,重建信任底线

AI 造假带来的信任危机,本质是技术发展与规则滞后的矛盾。要破解这一困局,需技术反制、监管完善、公众教育协同发力,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守住 “不作恶” 的底线。

(一)技术层面:研发更可靠的溯源与识别技术

技术公司需加快研发 “不可篡改” 的 AI 内容溯源技术,例如将区块链与数字水印结合,为 AI 生成内容添加唯一的 “数字身份证”,实现 “全程可追溯”;同时,平台应与技术公司合作,将 AI 识别工具嵌入审核流程,自动检测疑似 AI 生成的图片、视频,提高造假识别效率。

(二)监管层面: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惩戒力度

需尽快出台针对 AI 造假的专项法律法规,明确 “恶意使用 AI 造假” 的法律定义与处罚标准,对涉及诈骗、敲诈勒索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建立跨平台的 “造假者黑名单”,对多次造假的用户实施账号封禁、限制交易等联合惩戒,提高作恶成本。

(三)公众层面:提升媒介素养,建立理性认知

媒体与平台应加强公众教育,普及 “AI 造假的常见破绽”(如手指异常、光影不协调、水印残留等),帮助消费者提高辨别能力;同时,引导公众正确看待 AI 技术,既不盲目恐慌,也不滥用技术作恶,形成 “尊重真实、拒绝造假” 的社会共识。

结语:技术是工具,人心才是根本

一张差点骗走 5 万的 AI 假照片,看似是个例,实则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挑战。AI 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心态 —— 它可以是提高效率的工具,也可以是作恶的帮凶。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攻防博弈或许会持续升级,但只要技术、监管、公众形成合力,就能在技术进步与信任底线之间找到平衡,让 AI 真正服务于人类,而非摧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石。

作者:天美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美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