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行业视角看恒瑞医药:4000 亿市值背后,全球药企之路仍在爬坡
日期:2025-08-23 13:31:11 / 人气:21

恒瑞医药市值从 2000 亿低谷重回 4000 亿大关,这一 “翻身” 与 DeepSeek 凭 UE8M0 FP8 格式打破英伟达垄断、理光 GR4 以情绪价值重构相机定价逻辑、《浪浪山小妖怪》用神话创新激活动画市场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 —— 都是通过 “自我革命” 打破旧有路径依赖,在行业变革中抓住新机遇。但与其他行业 “突破即站稳脚跟” 不同,恒瑞的转型仅是 “阶段性通关”:BD 交易屡创纪录、港股上市获国际资本认可,却难掩国际化深度不足、原创性瓶颈等核心短板。从跨行业的突破经验与挑战教训中,我们能更清晰看到恒瑞 “没赢” 的关键,以及其迈向全球 Big Pharma 的必经之路。
一、恒瑞的 “路径重构”:从 “自主封闭” 到 “开放协同” 的 180 度转弯
如同 DeepSeek 突破前依赖英伟达格式、理光变革前困于相机参数内卷、国产动画曾陷 “低幼化” 误区,三年前的恒瑞医药也深陷 “自我设限” 的发展范式 —— 以 “自主研发” 为绝对核心,对 BD(商务拓展)与外部融资持排斥态度,这种 “闭门造车” 式的策略在仿制药时代成效显著,却在创新药浪潮中暴露致命短板。
1. 破局 BD:从 “绝缘体” 到 “中国创新药 BD 标杆”
曾经的恒瑞,是 BD 赛道的 “异类”。当百济神州、信达生物通过 License-out(对外授权)让自研管线走向全球,再鼎医药通过 License-in(引进海外管线)补齐研发短板时,恒瑞始终坚守 “自主研发至上” 的逻辑:管理层认为外部项目会稀释自研专注力,对外授权可能 “贱卖” 核心资产,2015-2022 年仅完成 6 笔 BD 交易,且多为韩国单一市场的边缘合作,金额均在 1 亿美元上下。这种策略虽塑造了 “医药优等生” 的独立形象,却导致创新转化周期漫长 —— 当仿制药集采冲击与 PD-1 价格跳水接踵而至,缺乏外部协同的恒瑞在 2021 年遭遇净利润下滑 28.41%、市值蒸发超 4000 亿的 “滑铁卢”。
危机倒逼下的 BD 转型,堪称恒瑞的 “生死突围”。2021 年孙飘扬二次掌舵后,首次将 BD 提升至与自研并重的战略地位,尤其是 2023 年江宁军(前赛诺菲全球副总裁、基石药业创始人)加入后,BD 团队迅速扩容、交易质量大幅跃升:2023 年完成 5 笔海外授权,总额超 40 亿美元;2024 年以 “现金 + 股权” 的 “NewCo 模式” 将三款 GLP-1 药物授权给美国 Hercules,获 1.1 亿美元首付 + 19.9% 股权 + 最高 60 亿美元里程碑款;2025 年 8 月与 GSK 达成 125 亿美元合作,创下中国创新药单笔 BD 交易额纪录。从 “拒绝合作” 到 “与全球 TOP10 药企并肩”,恒瑞的 BD 战略已从 “战术补充” 升级为 “业绩第二引擎”,国盛证券预测仅 GSK 交易的 5 亿美元首付就将推动其 2025 年净利润增长 45.9%。这种转变,如同 DeepSeek 放弃适配英伟达格式、自主定义 UE8M0 FP8 标准,本质上是 “从被动跟随到主动破局” 的行业生存逻辑。
2. 破局资本:从 “零融资” 到 “港股 IPO” 的认知革新
恒瑞对资本的态度转变,与相机市场从 “参数导向” 到 “用户价值导向” 的转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前者打破 “利润至上、拒绝融资” 的执念,后者跳出 “画幅定价格” 的误区,核心都是 “以需求调整策略”。2010-2020 年的恒瑞,是 “内生增长” 的典范:上市二十余年未进行股权再融资,靠仿制药矩阵实现连续十年净利润率超 20%,累计分红超 80 亿,被誉为 “医药茅台”。但这种 “零融资” 策略在创新药时代逐渐失效:研发成本飙升(2024 年研发投入 82.28 亿,占营收 29.4%)、国际化布局需巨额资金(海外临床、本土化团队建设),仅靠自有资金难以支撑 “十亿美金、十年周期” 的创新药研发法则。
2025 年 5 月恒瑞在香港上市,募集 99 亿港元(近五年港股医药最大 IPO),标志其资本战略从 “封闭自持” 转向 “开放协同”。港股上市不仅打破 “零融资” 历史,更精准解决两大痛点:75% 募资用于研发,支撑 90 余个在研管线与 400 余项全球临床试验;15% 投入全球研发生产基地,补全国际化产能短板。更关键的是,港股市场成熟的医药投资生态,让恒瑞获得国际资本认可 —— 上市首日股价暴涨 30%,H 股较 A 股溢价率一度突破 14%,成为罕见 “H 贵 A 贱” 的 A+H 公司。这种 “资本态度转变→价值重估” 的逻辑,与国产动画通过 “神话 IP 创新→票房口碑双丰收” 的路径高度契合,都是 “打破固有认知→契合市场需求” 的必然结果。
二、跨行业镜鉴:恒瑞 “没赢” 的核心短板,藏在其他行业的突破经验里
DeepSeek 的突破不止于格式创新,更在于带动芯片厂商、软件服务商形成全产业链协同;理光 GR4 的高价需 “五轴防抖 + 混合对焦” 的硬件支撑;国产动画要突破神话依赖,需原创 IP 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对比这些行业的 “完整突破逻辑”,恒瑞的转型仍停留在 “单点突破” 阶段,国际化深度不足、研发原创性薄弱、人才体系滞后三大短板,使其难以真正兑现 4000 亿市值的预期。
1. 国际化:从 “借船出海” 到 “造船远航”,差的是自主商业化能力
DeepSeek 的 UE8M0 FP8 格式之所以能引发算力产业链共振,核心是解决了 “国产芯片自主运行大模型” 的痛点;而恒瑞的 BD “出海” 虽金额亮眼,却未解决 “自主产品海外销售” 的核心问题 ——2024 年海外收入仅 7.16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不足 3%,远低于百济神州 63% 的全球化收入占比。这种差距如同 “相机厂商只卖机身却没有自主镜头生态”:恒瑞依赖 License-out 获取首付款,却缺乏海外自主商业化能力,海外销售团队建设滞后、本土化渠道渗透不足,与默沙东、罗氏等巨头超 50% 的海外收入占比相比,其 “出海” 仍处于 “借船” 阶段,未实现 “造船远航”。
相机行业的启示尤为关键:富士能在 “体验赛道” 站稳脚跟,不仅靠胶片模拟,更靠镜头群、配件生态的完整布局;理光 GR4 的便携性需搭配 “SnapShot” 抓拍逻辑与直出滤镜,形成 “硬件 + 软件 + 体验” 的闭环。恒瑞要补全国际化短板,需从 “BD 授权” 转向 “自主商业化”:一方面在欧美市场建立本土化销售团队(如百济神州在欧美布局 2000 人团队),另一方面通过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如港股募资投入的全球基地)保障供应链稳定,避免 “双艾” 疗法因 CMC(生产质量)缺陷两度遭 FDA 拒绝的尴尬,真正实现 “从授权变现到终端销售” 的跨越。
2. 研发原创性:从 “Fast-follow” 到 “FIC”,缺的是全球引领性技术平台
国产动画之所以陷神话 IP 内卷,核心是原创能力不足;恒瑞的研发短板也在于此 —— 管线中 90 余个在研项目仅为辉瑞、默沙东等巨头的 1/3,FIC(全球首创)占比不足 10%,创新模式仍以 “Fast-follow”(快速跟随)为主。例如与 GSK 合作的 PDE3/4 抑制剂 HRS-9821,对标已上市的 Ensifentrine,虽在适应症上有拓展,却无本质性技术突破;而诺和诺德靠 GLP-1、诺华靠 CAR-T、Moderna 靠 mRNA,均通过 “全球引领性技术平台” 奠定行业地位,这正是恒瑞缺失的 “核心竞争力”。
算力行业的突破逻辑在此尤为适用:DeepSeek 不仅定义 UE8M0 FP8 格式,更通过与国产芯片厂商的协同,形成 “格式标准 + 硬件适配 + 软件优化” 的技术闭环;相机行业中,索尼靠全画幅传感器、富士靠 X-Trans 传感器,均以核心技术构建壁垒。恒瑞要突破原创瓶颈,需从 “单点管线创新” 转向 “技术平台建设”:在 ADC(抗体偶联药物)、PROTAC(蛋白降解剂)等前沿领域深耕,孵化真正的 FIC 项目(如 SHR-1701),并通过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其差异化优势,避免陷入 “跟随式创新→价格竞争” 的陷阱,如同国产动画从 “神话改编” 转向 “原创现实题材”,用独特性打开市场。
3. 人才体系:从 “本土团队” 到 “全球人才布局”,弱的是国际化运营能力
理光 GR 系列的成功,离不开对 “街拍用户需求” 的深刻理解;DeepSeek 的格式创新,依赖懂算力生态的技术团队;而恒瑞的国际化短板,本质是 “人才短板”—— 尽管引入江宁军等具有跨国药企背景的高管,但海外临床开发与商业化团队仍处于搭建初期,导致对国际法规、市场需求的把控不足。例如 “双艾” 疗法遭 FDA 拒绝,两次均暴露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管理体系与 ICH Q10 标准的差距:第一次因俄乌冲突未提前规划远程审计,第二次因生产场地检查出现 “数据完整性” 缺陷,反映出恒瑞缺乏应对国际监管的经验与人才储备。
对比百济神州 —— 其核心团队多来自辉瑞、礼来等跨国药企,欧美团队熟悉 FDA、EMA(欧洲药品管理局)审批流程,泽布替尼通过自主推进全球 III 期临床获 FDA 批准,生产体系多次通过 FDA 零缺陷检查 —— 恒瑞的人才体系仍需 “全球化升级”:一方面引进国际临床研发、法规事务、商业化人才,另一方面建立 “本土 + 海外” 的双团队协作机制,避免 “国内经验直接套用海外” 的误区,如同相机厂商为不同市场推出适配机型(如针对欧美用户优化操作逻辑),让国际化运营真正落地。
三、恒瑞的 “终极破局”:从跨行业经验看全球 Big Pharma 的必经之路
DeepSeek 要成为算力生态核心,需持续优化格式标准并推动全链协同;国产动画要走向国际,需平衡文化特色与普世情感;恒瑞要兑现 4000 亿市值的预期,需完成从 “BD 标杆” 到 “全球药企” 的跃迁 —— 这条路上,没有 “捷径”,只有对 “行业本质” 的坚守。
1. 短期:以 “BD 协同” 补全自主商业化短板
恒瑞的 BD 战略不应止步于 “授权变现”,而应借鉴富士 “胶片模拟 + 社群运营” 的生态逻辑,将 BD 合作转化为自主商业化的 “跳板”。例如与 GSK 合作 PDE3/4 抑制剂时,可同步约定 “海外销售数据共享”,学习其在呼吸疾病领域的渠道布局;与默沙东合作 Lp (a) 抑制剂时,可借助其心血管领域的医生资源,为后续自主产品(如 SHR-1701)的海外上市积累临床人脉。这种 “合作 + 学习” 的模式,如同国产动画通过 “番剧 + 电影” 的联动培育 IP,让 BD 从 “短期收益” 转向 “长期能力建设”。
2. 中期:以 “技术平台” 打造 FIC 护城河
恒瑞需像 DeepSeek 聚焦 UE8M0 FP8 格式一样,集中资源深耕 1-2 个前沿技术平台(如 ADC、PROTAC),避免 “管线分散却无亮点” 的困境。例如在 ADC 领域,可针对 “实体瘤精准靶向” 进行差异化创新,开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候选药物;在 PROTAC 领域,可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突破 “降解效率” 瓶颈,形成 “技术专利 + 临床数据” 的双重壁垒。只有这样,才能摆脱 “Fast-follow” 的同质化竞争,如同理光 GR4 靠 “街拍体验” 形成独特标签,在相机市场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3. 长期:以 “全球化运营” 实现价值闭环
恒瑞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像辉瑞、默沙东一样的全球 Big Pharma,这需要构建 “研发 - 生产 - 销售 - 患者服务” 的全球化闭环。例如在研发端,建立 “中国 + 欧美 + 东南亚” 的多中心临床网络,让药物同步适应当地人群;在生产端,通过海外基地实现 “本土化供应”,降低关税与物流成本;在销售端,打造 “专业化团队 + 数字化工具” 的体系,提升终端触达效率;在患者端,借鉴《寻梦环游记》“家庭与梦想” 的普世情感逻辑,用 “患者教育 + 用药支持” 建立品牌认同。只有实现 “从药物研发到患者获益” 的全链条覆盖,恒瑞才能真正 “赢” 在全球市场。
四、结语:市值是 “结果”,不是 “目标”
恒瑞医药市值重回 4000 亿,是资本市场对其 “自我革命” 的认可,如同 DeepSeek 的格式创新引发算力股狂欢、《浪浪山小妖怪》的神话改编带动动画票房增长 —— 但这些 “短期胜利”,都不是 “行业终局”。
DeepSeek 的价值在于 “让国产芯片高效运行大模型”,国产动画的价值在于 “用文化故事打动观众”,恒瑞的价值在于 “为全球患者提供创新药”—— 这才是各行业的 “本质”。当前的恒瑞,仍处于 “破局初期”:BD 解决了 “短期现金流”,港股上市解决了 “资金瓶颈”,但国际化、原创性、人才体系的短板,仍需靠 “日复一日的扎实投入” 弥补。
未来,恒瑞的 “赢”,不会是市值再涨多少,而是能否在欧美主流市场卖出第一盒自主研发的创新药,能否让全球医生认可 “中国恒瑞” 的技术实力,能否让海外患者因恒瑞的药物而改善生活 —— 这才是全球 Big Pharma 的真正标志,也是中国创新药行业的 “终极期待”。正如相机市场从 “参数竞争” 走向 “体验竞争”,算力市场从 “硬件依赖” 走向 “软硬协同”,恒瑞的路,也必须回归 “创新药的本质”:以患者为中心,以技术为驱动,以全球化为舞台。只有这样,4000 亿市值才不是 “终点”,而是 “新起点”。
作者:天美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毛晓彤签约心心传媒稳坐 “一姐”...08-30
- 贾静雯:金九封面的实力绽放与演...08-30
- 《窗外是蓝星》:8K太空电影邀您...08-30
- 上映 6 天票房 26 万,吴京客串也...08-30